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算命 > 周易算命 > 初读之四十七:“显诸仁,藏诸用,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,盛德大

初读之四十七:“显诸仁,藏诸用,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,盛德大

2023-03-15 14:12:28

初读之四十七:“显诸仁,藏诸用,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,盛德大业至矣哉”的辨析(上)

1.“显诸仁,藏诸用,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,盛德大业至矣哉”,是《系辞上传》第五章第三段的首句。该章第一段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乃是体用合一之纲;第二段“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,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”,阐明的是体用合一之体;第三段自此句起,阐发的是体用合—之用。这似当是作者撰写该章的思路。此句承上启下,内涵丰富,笔者拟分上中下三篇来解读,先辨析“显诸仁”。

2.此处之“仁”究为何义?宜读《论语·里仁篇第四》。孔子对“仁”的阐发,几乎集中于这篇,着重谈“仁”之用,通篇26章,找不到今人答案型思维方式中“关于‘仁’的定义”。其实,定义相当于“体”,“用”外觅“体”,永不可得!“体”藏于“用”,“用”中见“体”,“体”为阴,“用”为阳,“体”“用”合一。在这篇文章中,孔子立意于从“仁”之“诸用”中,让人们自己去体悟“仁”究为何义!这种思维方式,该不该传承并光大,看一看当今弊端百出的教育教学现状,是不难清楚的。

3.笔者从“仁”之“诸用”中,体认这样的说法:“仁”乃是万物生生不息之种子(如核仁);“仁”乃指与自然和谐相生、与人和谐相处的关系(“仁”字左侧为人,右侧上“一”划象天,下“一”划象地,天人地融一为“仁”;“仁”字左侧为人,右侧上“一”划象上、象外、象阳,下“一”划象下、象内、象阴,人之上下、内外的关系融一为“仁”)。

4.此处之“诸仁”当何解?宜在读《论语·里仁篇第四》的基础上,再读《中庸》各章。“诸仁”,道也!广而言之,一阴一阳之谓道;进而言之,仁义之道,即人道,或说“天人合一”之道;据而言之,实指中庸之道。为何说实指中庸之道?《中庸·不远章》中:“子曰:‘道不远人,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”。“君子之道四”,即孝、悌、忠、信。《中庸·问政章》中:“子曰:‘取人以身,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…君臣也,父子也,夫妇也,昆弟也,朋友之交也,五者天下之达道也;知、仁、勇三者,天下之达德也’…”。《中庸·自成章》中:至诚之道“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,所以成物也。成己,仁也;成物,知也。性之德也,合外内之道也,故时措之宜也”。笔者揣摩,“诸仁”者,即以仁为核心的、融人之上下、内外关系(阴阳关系)为一体的,构成中庸之诸道也!

5.此处之“显”,意在何为?宜读《中庸·天命章》: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,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,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”。译成今文:天赋于人的就是本性,按此本牲而行的就是道,依道修身养性就是教化。人之思行,当须臾不离道,不苻合人本性的理论,就不能称之为道。君子在他人听不到、看不见自已的背人处,仍须和在人前处—样谨言慎行,这是因为:自认为最隐蔽的,往往最容易被注视;自认为末枝细节的,往往最容易暴露问题。所以,君子切莫因隐蔽和细节而放松自律、导致祸害,相反,应对自己提出更其慎重和独特的要求。

6.鉴于上述辨析,“显诸仁”译成今文,是否可这样表达:阴阳之道用于人类对待自然、社会、自身的行为上,表现为仁义之道。人道之“仁”,发端于人类的恻隐之心,是造化万物生生不息的种子,体现的是与自然和谐相生、与人和谐相处的关系。“诸仁”者,即以仁为核心的、融人之上下、内外关系(阴阳关系)为一体的,构成中庸之诸道,如君臣之忠道、父子之孝道、兄弟之悌道、朋友之信道。这些以仁为核心的诸道,彰显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其每一过程的始终,并相应产生了诚、义、礼、智、勇等道德规范。君子切莫因隐蔽和细节而放松自律、导致祸害,相反,应对自己的言行,提出更其慎重和独特的要求。

《易经*系辞》辨析 
 

初读之一:“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二:“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。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三:“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。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四:“吉凶生”、“变化见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五:第一章思路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六:“刚柔相摩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七:“八卦相荡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八:“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九:“日月运行,一寒一暑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十:“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十一:“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十二:“乾易坤简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十三:“天下之理得,成位乎其中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十四:第一章古义另译

 

初读之十五:“圣人设卦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十六:“观象系辞焉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十七:“明吉凶”、“生变化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十八:“吉凶得失”与“悔吝忧虞”关系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十九:“变化·进退”与“刚柔·昼夜”关系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二十:“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二十一:“君子学《易》,玩索而得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二十二:《系辞上传》第二章古义另译

 

初读之二十三:“彖者,言乎象者也;爻者,言乎变者也。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二十四:“失得也;小疵也;补过也。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二十五:“爻者,言乎变者也”与“贵贱者存乎位”关系的辨

 

初读之二十六:“彖者,言乎象者也”与“齐小大者存乎卦”关系的

 

初读之二十七:“吉凶者,言乎其失得也”与“辨吉凶者存乎辞”关

 

初读之二十八:“悔吝者,言乎其小疵也;”与“忧悔吝者存乎介”

 

初读之二十九:“无咎者,善补过也”与“震无咎者存乎悔”关系的

 

初读之三十:“是故卦有小大,辞有险易。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”的

初读之三十一:《系辞上传》第三章古义另译

 

初读之三十二:“易与天地准,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。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三十三:何以“知幽明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三十四:何以“知死生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三十五:何以“知鬼神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三十六:何以“与天地相似,故不违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三十七:“知周乎万物,而道济天下,故不过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三十八:“旁行不流,乐天知命,故不忧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三十九:“安土敦乎仁,故能爱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四十: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四十—:“通乎昼夜之道而知,故神无方而《易》无体”的辨

 

初读之四十二:《系辞上传》第四章古义另译

 

初读之四十三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四十四:“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四十五:“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四十六:“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四十七:“显诸仁,藏诸用,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,盛德大

 

初读之四十八:“显诸仁,藏诸用,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,盛德大

 

初读之四十九:“显诸仁,藏诸用,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,盛德大

 

初读之五十:“富有之谓大业,日新之谓盛德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五十一:“生生之谓易,成象之谓乾,效法之谓坤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五十二:“占”、“事”、“神”的含义及其关系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五十三:《系辞上传》第五章古义另译

 

初读之五十四:一“广”二“大”三“言”四“配”的辨析〈上)

 

初读之五十五:一“广”二“大”三“言”四“配”的辨析〈中)

 

初读之五十六:一“广”二“大”三“言”四“配”的辨析〈下)

 

初读之五十七:《系辞上传》第六章古义另译

 

初读之五十八:“《易》其至矣乎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五十九:“夫《易》,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六十:“知崇礼卑,崇效天,卑法地”的辩析

初读之六十一:“天地设位,而《易》行乎其中矣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六十二:“成性存存,道义之门”的辨析

 

初读之六十三:《系辞上传》第七章古义另译

 

初读之六十四:静态的象。

 

初读之六十五:动态的爻

 

初读之六十六:敬慎的心

 

初读之六十七:谋定的行

 

初读之六十八:中孚卦九二爻辞的原义

 

初读之六十九:孔子对中孚卦九二爻辞的诠释

 

初读之七十:同人卦九五爻辞的原义

 

初读之七十一:孔子对同人卦九五爻辞的诠释

 

初读之七十二:大过卦初六爻辞的原义

 

初读之七十三:孔子对大过卦初六爻辞的诠释

 

初读之七十四:谦卦九三爻辞的原义

 

初读之七十五:孔子对谦卦九三爻辞的诠释

 

初读之七十六:乾卦上九爻辞的原义

 

初读之七十七:孔子对乾卦上九爻辞的诠释

 

初读之七十八:节卦初九爻辞的原义

 

初读之七十九:孔子对节卦初九爻辞的诠释

 

初读之八十:解卦六三爻辞的原义

 

初读之八十一:孔子对解卦六三爻辞的诠释

 

初读之八十二:《系辞上传》第八章古义另译

 

初读之八十三:天地之数的由来

 

初读之八十四:爻卦之数的由来(上)

 

初读之八十五:爻卦之数的由来(下)

 

初读之八十六:数显德行可佑神

 

初读之八十七:《系辞上传》第九章古义另译

 

初读之八十八:易有圣人之道四焉

 

初读之八十九:至精知来物

 

初读之九十:参伍以变之蕴义

初读之九十一:错综其数之内涵

 

初读之九十二:至变乃《易》之髓

 

初读之九十三: 至神在寂应

 

初读之九十四:《易》之特色: 极深、研几、唯神也。

 

初读之九十五:《系辞上传》第十章古义另译